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园球形茶叶如何炒制,以及小圆球的茶叶怎么泡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新鲜采摘的茶叶怎么炒制
1、采摘茶青:以食指与姆指挟住幼梗的中部,藉两指的力量将茶叶摘断,不同的茶采摘部位也就不同,有的采一个顶芽和芽旁的第一片叶子叫一心一叶,有的多采一叶叫一心二叶,也有一心三叶。
2、日光萎凋:采摘下来之茶菁须置于日光下曝晒,或利用热风使茶菁的水分适度蒸散,减少细胞水分含量,因为只有让茶青消失一部分水分,空气中的氧才能与叶胞内的成分起化学变化,而这个变化就是所谓的「发酵」。如果要制造「不发酵茶」,则直接进行「杀青」,如果要制造「半发酵茶」或「全发酵茶」则进行「萎雕」。
3、室内萎雕及搅拌:茶青变软后就搬至室内,称为室内萎雕。第一次搅拌主要目的是促使水分散发,到了第二次搅拌是为了要让叶子与叶子间的充分相互摩擦,以促进氧化(即发酵)的进行。
4、炒菁:茶菁萎雕至适当程度就要用高温炒菁破坏叶中的酵素活性使其停止发酵,并可除去鲜叶中的臭味。传统是用锅子炒,现代化则是用滚筒式杀青机。在台湾喝到的茶大部分都是用炒的,只有少部分绿茶采用蒸的(如日本的玉露、煎茶、抹茶)。炒青的茶比较香,但蒸青的茶比较绿。
5、揉捻(酵素氧化作用):将炒菁后的茶叶置入揉捻机中,使其滚动并形成卷曲状(就像是把杀青过的茶青拿来像揉面团一般地揉)。由于茶叶受到揉压,所以会有部分汁液被挤出而附着于表面,如此在冲泡时便可很容易地溶解于茶汤之中,不同的茶其揉捻程度也不一样。
6、团揉:又称为「布揉」。即用布将经过初揉的茶青包成球状,然后一手提住布巾的头,一手将布球依同一方向搓揉,使其滚动,如此「布球」就会愈揉愈紧,紧到一个程度后,放置一旁,使其降温成形。然后再打开将茶青松散(称为「解块」),加热后再行包布揉捻,这样一次又一次,直到揉成需要的外形与茶性。
7、干燥:干燥就是把制作完成的茶青水分蒸发掉。利用干燥机以热风烘干揉捻过后的茶叶,使其含水分低于百分之四,以利于贮藏与运销,通常为了使内外干燥一致,常采用二次干燥法,先使其达到七、八成干燥,然后取出回潮,再进行第二次的干燥,就可以了。
采摘的新鲜茶叶怎么炒制 采摘的新鲜茶叶如何炒制
1、自己摘的新鲜茶叶是不能直接炒的,应该先把采摘回来的新鲜茶叶放在阴凉通风的地方摊开晾晒,大约尾吊6小时左右,中途要翻动3~5次,使茶叶变软,这时的茶叶才会慢慢散发出香味儿,随后才能入锅炒的。
2、炒茶叶的时候一定要准备无油无水的铁锅,平时家中炒菜已经沾过油的锅是不能用来炒茶叶的,因为如果锅中有油脂残留,就会影响茶叶的质量。把锅放在火上,火开到最大,把锅加热到200度左右,再把准备好的茶叶放到锅中快速的翻炒。
3、新鲜茶叶入锅后能听到呲呲啦啦的声音,在翻炒过程中要让每一个茶叶都用高温煸炒一下,翻炒时可以用木制的锅铲,也可以在手上带上棉线的手套,用手快速翻动,这样炒出的茶叶口感才会好。
4、茶叶在锅中翻炒2~3分钟以后就要直接出锅,这时茶叶就会变软,而且茶香十分浓郁,出锅后的茶叶要尽快摊量,防止因高温把茶叶焖到变色。出锅以后的茶叶还要尽快用手揉捏,只有这样才能把茶叶中的汁液揉捏出来。
5、揉脸完成以后要让茶叶重新入过,这时铁锅的温度要控制在80~90度之间,然后把茶叶入锅慢慢翻炒,大约三四十分钟就能把茶叶炒干这时鲜嫩的茶叶就已经炒出锅以后降温就能用来泡水喝。
炒制茶叶的步骤
举例说明:
黄大茶制造分炒茶(杀青和揉捻)、初烘、堆积、烘焙(拉毛火和拉足火)四道工序。
炒茶:分生锅、二青锅、熟锅,三锅相连,序贯操作。炒茶锅用普通板锅,砌成三锅相连的炒茶灶,锅呈25-30度倾斜。炒茶扫把用毛竹扎成,长1米左右,竹枝一端直径约10厘米。炒茶方法,当地茶农概括为三句话:“第一锅满锅旋,第二锅带把劲,第三锅钻把子。”生锅主要起杀青作用,锅温180-200℃,投叶量0.25-0.5公斤,叶量多少视锅温和操作技术水平而定。炒法是用炒茶帚在锅中旋转炒拌,叶子跟着旋转翻动,均匀受热失水,要转得快,用力匀,结合抖散茶叶,时间约1-2分钟。待叶质柔软,叶色暗绿,即可扫入第二锅内。二青锅主要起继续杀青和初步揉条的作用,锅温比生锅略低。因茶与锅壁的摩擦力比较大,用力应比生锅大,所以要“带把劲”,使叶子随着炒茶扫帚在锅内旋转,开始搓卷成条,同时要结合抖散茶团,透发热气。当叶片皱缩成条,茶汁粘着叶面,有粘手感,即可扫入熟锅。熟锅主要起进一步做细茶条的作用,锅温比二青锅更低,约130-150℃。此时叶子已经比较柔软,用炒茶扫帚旋炒几下,叶子即钻到把内竹枝内,有利于做条,稍稍抖动,叶子则又散落到锅里。这样反复操作,使叶子吞吐于竹帚内外,把杀青失水和搓揉成条巧妙地结合起来。这与炒青绿茶先杀青后揉捻的制茶技术显然不同,既可以利用湿热条件下叶子较柔软,可塑性好的机会,促进粗老叶成条,又可以克服冷揉进断梗、碎片、露筋等弊病。炒至条索紧细,发出茶香,约三四成干,即可出锅。
初烘:炒后立即进行初烘,用小烘篮炭火烘焙。温度120℃左右,投叶量2.0—2.5公斤,高温快烘。2-3分钟翻烘一次,烘至七八成干,有刺手感、茶梗能折断,即为适度,下烘堆积。
堆积:堆积是黄变的主要过程。将初烘叶趁热装篓,稍加压紧,高约1米,置于高温干燥的烘房内,时间长短与鲜叶老嫩、茶坯含水量有关,
一般5-7天。待叶色变黄,香气透露,即为适度。目前堆积过程一般在茶叶收购站时行,收购的黄大茶,先拉毛火,烘到九成干,而后堆积闷黄。
烘焙:烘焙是利用高温进一步进色香味的变化,以形成黄大茶特有的品质特征。采用栎炭明火高温烘焙,温度130-150℃,每大烘篮投叶12公斤左右。和瓜片拉老火相似,由二人抬烘篮,仅烘几秒钟就翻动一次。火功要高,时间要足,色香味才能达到充分发展。侍烘到茶梗一折即断,梗心呈菊花状,口嚼酥脆,焦香显露,茶梗金黄,叶色黄褐起霜即为适度。时间约40-60分钟。下烘后趁热踩篓包装。
制茶为什么叫炒青?
炒青是一个术语,是指在制作茶叶的过程中利用微火在锅中使茶叶痿凋的手法,通过人工的揉捻另茶叶水分快速蒸发,阻断了茶叶发酵的过程,并使茶汁的精华完全保留的工序。是制茶史上一个大的飞跃。
人工炒茶与机器炒茶有差别吗?
有,人工炒制的茶叶一般都较完整、鲜亮,口感比较清纯,机器炒制茶型不是很好,并且因为不能控制轻重度会产生断裂或过火。
怎样炒制茶叶
1.杀青
(1)杀青目的要求:杀青是绿茶鲜叶制的第一道关键工序。通过杀青来破坏鲜叶中酶的活化,防止芽叶变红,形成绿茶“绿叶绿汤”的品质特征,并随着叶内水分的散失,增进茶香,使叶质变软,为揉捻创造条件。
(2)杀青技术:目前各地使用的杀青机,基本上分锅式杀青机、滚筒式连续杀青机、槽式连续杀青机三种。安徽省使用最普遍的为锅式杀青机。以微85型双灶双锅式杀青机为例,杀青温度应掌握“高温杀青,先高后低”的原则,切忌忽高忽低。—般锅温掌握在220℃~280℃范围内,视鲜叶老嫩与表面水多少而异。晴天嫩叶220℃~230℃,老叶为230℃~240℃;雨水叶为260℃~270℃以上;投叶量一般在5~7千克鲜叶。杀青时间要求高温快速,一般晴天嫩叶7~8分钟,老叶5~6分钟,雨、露水叶10分钟左右。杀青方法应掌握“透闷结合,多透少闷”的原则,一般晴天嫩叶先闷1~2分钟,后透炒到适度;老叶先闷杀3分钟左右,再透炒到适度;雨、露水叶,先透炒,后闷杀,再透炒到适度。总之,“嫩叶老杀”、“老叶嫩杀”,杀青到鲜叶变为暗绿失去光泽,叶质柔软,用手紧捏成团松手不易散开,略有粘性,并显露清香为适宜程度,此时应立即起锅。
(3)杀青机械:杀青机械主要有锅式、滚筒式、槽式和滚槽式四大类。安徽省各地以锅式和滚筒式较多见。
①锅式杀青机。84型锅杀青机,以茶锅的直径84厘米而命名的,其结构为茶锅、炒叶手、炒手轴、传动部分、茶灶等。锅式杀青机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操作简便,出叶快,杀青效果良好,而且价格较低;但不能连续作业,易焦边叶,出叶不干净,在出叶时需要人员操作。
②滚筒式杀青机。采用一只金属筒体,在半封闭的情况下,直接加热金属筒,鲜叶在筒内转动,随导叶板均匀翻动推向前进,具有结构比较简单,安装方便,杀青均匀,杀青品质符合工艺要求,操作可连续作业,功效高,省燃料,使用寿命长等特点,适用于较大型的初制厂。
2.揉捻
(1)揉捻目的要求:揉捻是形成绿茶外形的主要工序,在于揉成紧结圆直的外形,并使叶细胞破碎,挤出茶汁附着叶表面,以增进茶汤的浓度。
(2)揉捻的技术:目前使用的揉捻机种类较多,有铁木结构的双桶、四桶揉捻机、休宁245型、祁门550型、杭州55型、65型揉捻机等。用于绿茶初制的揉捻机,其转速控制在每分钟45~60转之间。揉捻的投叶量根据不同型号的揉捻机有所差异,木质四桶35~50千克,休宁245型15~17.5千克,祁门550型27.5~35千克。揉捻时间,嫩叶应掌握“轻压短揉”的原则,一般为20~25分钟;老叶掌握“重压长揉”的原则,一般为45~50分钟。加压的规律为“轻-重-轻”。具体的时间和压力为,嫩叶10'-轻压-5'-10'-松压5'-下叶;中等嫩度叶5'-轻压—5'-重压10'-15'-轻压3'~5'松压5'-下叶,老叶5'-轻压10'-重压15'-轻压5'-松压5'-下叶。揉捻的程度到嫩叶80%以上成条,老叶60%以上成条,能挤出茶汁为适宜。揉捻后需解块分筛,即解散揉捻叶团块,便于干燥成形,分出粗、细茶,将粗茶重复揉紧成条。
(3)揉捻机械①揉捻机。由揉盘、揉桶、棱骨、机架及传动部分等组成。主要机械及工艺性能见表。
关于园球形茶叶如何炒制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