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茶叶行业面临的威胁
茶产业发展面临三大挑战,转化产能刻不容缓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产茶国。数据显示,我国茶叶种植面积已发展到近300万公顷,占世界茶园面积的65%左右。与此同时,茶叶产量也大幅度增长,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茶叶总产量为255万吨,较上年增产6%,2018年茶园面积预计达到310万公顷,茶叶总产量有望达到270万吨。
然而,我国茶产业发展进行规模扩张同时,面临三大主要问题。
一是劳动力短缺、生产成本不断攀升。茶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农村劳动力已进入总量过剩与结构性短缺并存阶段,这一现实对茶产业发展提出了严峻挑战。
二是质量安全与生态安全压力增大。无论是内销还是出口,消费者对茶叶中农药残留、重金属、环境污染物几乎是“零容忍”;
三是资源利用率不高与产能过剩矛盾突出。新世纪以来,我国茶产业一方面通过扩大面积来增加产量,另一方面大量夏秋季茶叶未被利用而浪费在茶园,保守估算,全国每年至少有40%以上的鲜叶未能采收,资源浪费严重。
茶园面积的过度扩张,茶产量大幅增加,但茶叶消费并未相应增加。据中国产业流通协会报道,2017年国内茶叶年消费量达190万吨,增长4.4%。说明我国茶叶消费增长已低于产量增长,茶产业面临严重的产能过剩压力,供过于求问题已显现,如果市场开拓跟不上,将会出现严重的供求失衡,轻则影响整个茶产业的经济效益,重则影响茶产业稳定发展。
对此,各级政府及广大茶产业界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未雨绸缪,研究对策,解决好茶产能过剩问题,确保我国茶产业健康发展。
一、坚持生态、有机是茶产业发展方向
生态有机是茶产业永恒的主题,科学越发展,国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MRL)标准要求越严格,尤其对茶叶中的农药残留量标准要求更严。从出口看,进口国的安全限量标准越来越严,部分水溶性农药超标和环境污染物超标已成为近年我国茶叶出口受阻的首要原因。
随着我国茶叶市场的竞争加剧,势必会加速茶产业的重新洗牌。一些不按规范管理与加工的茶企将被淘汰,只有坚持生态、有机标准才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加强茶园标准化和作业机械化、加工自动化应用研究。
集成各项先进技术,形成标准化茶叶生产技术模式,从而解决茶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短缺、作业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的问题,提高茶叶生产的整体质量和经济效益。
三、加快茶产业多元化研究与应用,转化过剩产能
茶产业集合了天然、养生、健康和文化的消费基因,只要我们把眼界放宽便可以发现更多市场“蓝海”。
1、拓展茶叶新用途。这是当前茶叶界必须思考的迫切问题,研制以茶粉、茶叶提取物或茶叶副产物等为原料的茶食品、茶饮料、茶添加剂、茶用品等多元化深加工产品。如速溶茶、果茶、奶茶、茶膏、茶面膜、茶色素等。
2、开发功能茶。通过一定的科技创新,将中药、其他食物与茶进行配伍融合,使茶叶具有保健养生功能,如利咽茶、养胃茶等。
3、大力发展茶旅文化。茶旅文化融合是茶产业链的重要通道。随着时代的发展,茶旅文化已成为茶产业竞争的重要元素,如果没有茶文化的融入,茶叶也仅仅是单纯的农产品,很难发展成现代产业。
目前已有很多茶企将亲子、旅游、体验、教育、探险、禅修、休闲、度假、博物馆、博览园、婚庆等融入茶文化。
当前我国很多中小学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中,用茶文化为载体,通过茶艺教学与茶艺表演等寓教于乐的方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启发与教育。
4、引入仓储陈化理论。仓储陈化是将成品黑茶、白茶或毛茶存放于标准仓库,通过长时间陈放后,吐故纳新,醇化沉淀,越陈越香,从而减少茶叶的苦涩味,使口感变得更柔和,而且,经过陈放后的茶叶成为年份茶,升值空间更大。
5、全力打造茶叶公共品牌。在我国茶产业的发展历程上,茶叶品牌多、乱、杂,“有好茶、无大品牌”,在互联网时代如果没有区域品牌的引领,是绝对难与大市场、大营销对接的。
茶叶公共品牌是一个区域内茶叶的整体形象和特征,主要是为了让消费者容易辨识、购买。它对内整合各种资源,促使茶企抱团协调,同时可以规范行业标准,管控茶叶源头质量,保障茶叶品质;对外可以强化宣传推广力度。
产茶区的政府要引导茶企,朝着区域化、品牌方向发展,整合资源,共享品牌,唯有如此才能作大作强。
四、认真做好大众茶,提高人均茶叶消费量
中国有句俗话:“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喝茶已成为是国人的生活习惯。然而我国茶叶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低于茶叶消费大国,据有关资料:中国人均茶叶消费量仅1.248磅,只有土耳其的1/4,在世界排名第19位。
从茶叶消费结构上看,我国茶叶消费主要在国内市场。如今人们的生活水平在提高,消费观念在改变,喝茶的人越来越多,各类茶事活动也越来越多,广大茶企要借鉴英国“立顿”茶,培养大众消费市场。将茶变成一种生活的必需品,降低生产成本,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让优质低价的大宗茶进入普通百姓消费市场,从而提高人均茶叶消费量。
五、建立危机意识,学会跨界思维。
如今社会已从互联网时代,向大数据、云计算发展,企业的新陈代谢比以往哪个时代都来得更快,未来的行业竞争,是一场跨界竞争,跨业洗牌,跨界分金的竞争,各种新的业态将模空出世,随时将你打入深渊,做外卖的打了方便面,做手机的干掉了做相机的。
作为竞争激烈的茶企,应充分利用茶叶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优势,开发出更便利、更关联、更全面、更具有消费体验的新商业模式。
二、如何才能做好茶叶推广
1、首先要做好推销准备:要做好市场调查,了解客户群是哪类人,比例老人、中年人、白领、普通大众等,在此基础上做一个针对他们的宣传或是策划,最后是展开推广。
2、其次要有个好的推广方式:茶叶销售要与茶庄、超市合作,包装成一品牌,前期要铺货和店主或超市打下基础。
3、/iknow-pic.cdn.bcebos.com/5d6034a85edf8db10bc99b360523dd54574e74f9"target="_blank"title="点击查看大图"class="ikqb_img_alink">/iknow-pic.cdn.bcebos.com/5d6034a85edf8db10bc99b360523dd54574e74f9?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esrc=""/>
4、在进行茶叶产品线规划时首先要考虑的是细分市场的接受度和认可度,而不是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老掉牙东西强加在茶叶分类上,这不是产品线规划,是在自己给自己找麻烦。大家翻烂了古书,去找牵强附会的陈词滥调,却不花费哪怕一半的时间去进行市场店调研,去研究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茶叶。而茶叶本身的亮点却没人去挖掘,这却正是消费者关注的地方和可以带来大规模销售的东西。
5、茶叶企业想做大茶叶销售规模,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必须放弃散茶销售,实行专业化包装,用品质的观念、新颖的包装、独特的广告宣传以及优质的服务,为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树立良好的形象,以此来打动消费者,促进销售,拉动市场。
三、茶叶从生产到销售是怎样的流程
前天下午,上海游客张先生和女友来到杭州佑圣观路,打算趁旅游间隙买一斤茶叶。出租车司机告诉他,这里可以买到西湖龙井。佑圣观路是杭州著名的茶叶市场,有大大小小几十家门市部,每个门市部门前都有口大茶锅。张先生没有去过龙井村或梅家坞村,不知道茶叶生产的整个流程,也不知道怎么挑选。杭州市农业局科教处的胡新光与茶叶打交道已有好多年,我们请他来解答众多买茶者想了解的知识,应该很合适。泡入杯中前,一片茶叶要走5步茶叶要经过培育、采摘、炒制、包装、销售等过程,才会到消费者手中。以西湖龙井为例,一般,培育阶段,和其他农作物一样需要管理。开采阶段,则在清明前10-15天。西湖龙井的采摘讲究“一芽一叶”,有芽没叶的茶叶,相对有效物质要少些,叶子多了,茶叶的色泽、味道又不够好,“一芽一叶”是经济效益和茶叶质量最佳的阶段。炒制过程包括摊青、青锅、青二锅、辉锅等阶段。摊青是为了散发掉20%-30%的水分;青锅主要是杀“酶”,让“酶”停止活动,以保持茶叶的颜色,并将茶叶炒成一定的形状;青二锅则是把颜色固定下来,让水分充分散发,并使叶子“成形”;辉锅则起到均匀水分的作用。基本上,当茶叶“成形”,水分在6%左右时,就可以出锅了。包装的环节,农户直接销售是自己包装。公司销售则会按标准筛选分级,配以不同包装。按照西湖区农业局一位干部所说,西湖龙井茶原产地保护区域168平方公里茶园,1万户茶农,每年产春茶350吨左右,其中农户自产自销和由公司销售的比例大约为1∶1。现代茶商在思考如何做出品牌影响杭州泰龙茶叶有限公司总经理舒策信就在佑圣观路的门市部照料生意。做茶叶生意10多年,经验告诉他,一定要做好茶叶品牌。他的公司前天开始不收购青叶,只收干茶。前天收干茶的价格400多元/斤。他说,新茶刚出来,干茶价格高,有的农户炒制茶叶的水平不稳定,收干茶风险很大。现在干茶价格降下来,收来的干茶分等级包装销售,风险小些。“茶叶就像艺术品,同样4斤青叶1000元钱,炒一斤干叶。水平好的可以炒制成价值2000元的干茶,水平不好的,炒出来的800元/斤也没人要。”每年,舒策信要卖掉800-900斤成本价在1000元以上的干茶。他的销售方式包括,私人、单位在杭州的采购;在北京、沈阳、乌鲁木齐等全国9省市30家品牌代理店销售;与外地茶庄等单位的合作,由他的公司供货;全国100多家超市(包括上海联华等)门店的上柜销售。其中,私人、单位采购的销售份额最大。他想改变这个现状。“私人、单位采购认准的是我这个人,知道我的品质不会错,但这样销售发展不快,不知道我的就不会买我的产品。我要做到人家认准我的品牌,这样即使不懂茶的人,也会在同样叫龙井的茶叶中选择我的品牌,并且不因为我的产品价格高就不买。”这实际上也是西湖龙井面临的问题。全国叫龙井的茶不少,浙江就有大佛龙井、越州龙井等等说法。就是西湖龙井,也有诸多品牌,其中价格差异比较大。如何在众多品牌中做出影响,正是现代茶商在思考的问题。